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治疗间歇性抑郁症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干预等方法。间歇性抑郁症通常由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压力、神经递质失衡、慢性疾病、人格特征等原因引起,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下降等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治疗的核心方法,通过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来缓解症状。人际关系治疗可改善社交功能缺陷,正念疗法有助于情绪调节。心理治疗需由专业心理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通常需要多次重复进行。对于轻度间歇性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可作为首选干预方式。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是常用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也具有一定疗效。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用药期间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通常需要持续数月时间。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调节大脑神经活动,对药物疗效不佳者可能有效。光照疗法适用于季节性抑郁发作患者。这些物理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师操作,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但多数可自行缓解。
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节律,建议保持固定睡眠时间。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内啡肽分泌,每周进行数次。均衡饮食应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限制高糖高脂食物。这些生活干预措施需要长期坚持,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家庭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家属应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参加病友互助小组可减少病耻感,获得情感支持。职业康复训练帮助恢复社会功能。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能降低复发风险,需要患者和周围人共同参与。
间歇性抑郁症患者应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方面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瘦肉等,有助于神经功能调节。保持适度运动习惯,每周进行数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学习压力管理技巧,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避免孤立自己,主动与亲友保持联系,参加感兴趣的社交活动。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突然停药。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意观察自身情绪波动,记录症状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