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孔可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鼓室压力测定、显微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鼓膜穿孔通常由外伤、感染、气压伤、噪音损伤和医源性操作等原因引起。
1、耳镜检查耳镜检查是诊断鼓膜穿孔最直接的方法,使用耳镜可直观观察鼓膜是否完整。医生会检查穿孔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穿孔边缘是否充血或有分泌物。急性穿孔边缘常不规则且伴有出血,慢性穿孔边缘多光滑钝化。若发现鼓膜表面附着痂皮或钙化斑,可能提示陈旧性穿孔。
2、听力测试纯音测听可评估鼓膜穿孔导致的传导性听力损失程度。典型表现为气导阈值升高而骨导阈值正常,气骨导差大于15分贝。穿孔面积越大,听力损失通常越明显。当合并内耳损伤时,可能出现混合性聋,此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鼓室压力测定声导抗测试中鼓室图呈B型曲线提示鼓膜穿孔,表现为外耳道与中耳腔压力平衡时出现异常宽大的容积曲线。该检查能客观反映中耳通气状态,对于微小穿孔或痂皮覆盖的疑似病例具有重要鉴别价值。测试时若出现外耳道容积显著增大即可确诊。
4、显微镜检查耳科显微镜能放大观察鼓膜细微结构,特别适合判断穿孔边缘是否累及鼓环或听骨链。检查时可清晰辨别穿孔是否呈中央型或边缘型,边缘型穿孔常提示胆脂瘤可能。显微镜下还可进行鼓膜活动度测试,观察锤骨柄是否随气压变化而移动。
5、影像学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可显示鼓室、听骨链及周围骨质结构,对创伤性穿孔合并听骨链脱位或骨折具有诊断价值。当怀疑胆脂瘤或肿瘤时,CT能清晰显示骨质破坏范围。MRI适用于评估颅内并发症如脑脓肿或硬膜外脓肿等继发病变。
确诊鼓膜穿孔后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潜水等可能引起耳道进水的活动。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保护患耳,切勿自行掏挖耳道。急性期需预防感染,慢性穿孔超过3个月未愈合者可考虑鼓膜修补术。日常注意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等可能造成气压急剧变化的活动,出现耳痛、流脓或眩晕等症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