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紫癜性肾炎通常由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感染等因素引起。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同时保证优质蛋白供应如鸡蛋清、鱼肉等。注意观察尿量及水肿情况,记录24小时出入量。皮肤紫癜未消退时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2、药物治疗轻症可遵医嘱使用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配合双嘧达莫片抗血小板聚集。中重度患者需采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必要时联合环磷酰胺片抑制免疫。伴有高血压者需服用缬沙坦胶囊降低尿蛋白。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肾小球滤过率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3、血浆置换针对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患者,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循环中的IgA免疫复合物。每次置换血浆量按体重计算,疗程需根据血清肌酐下降程度调整。治疗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预防置换相关出血风险。该疗法常与激素冲击治疗联合应用。
4、免疫抑制剂对激素依赖或无效病例,可采用他克莫司胶囊调节T细胞功能,或吗替麦考酚酯片抑制B细胞增殖。用药期间每周检测血药浓度,维持谷值在目标范围。需警惕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出现发热或感染征兆时及时就医。
5、手术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评估肾脏替代治疗指征,可选择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符合条件的年轻患者可考虑肾移植,术后需长期服用环孢素软胶囊预防排斥反应。所有手术方案需结合年龄、并发症及经济条件综合决策。
紫癜性肾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花粉、海鲜等,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肾脏超声,监测疾病进展。日常保持适度水分摄入,控制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出现血尿加重或尿量骤减时需立即就诊,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儿童患者家长应协助记录症状变化,学校活动需获得医生运动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