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信号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节律紊乱的疾病。心脏传导阻滞可能由心肌缺血、心肌炎、先天性传导系统异常、药物影响、退行性病变等因素引起。
1、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导致传导系统功能障碍。长期心肌缺血会损伤希氏束及浦肯野纤维,表现为心电图PR间期延长或QRS波增宽。这类患者常伴有胸痛、气短等心肌缺血症状,需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治疗需改善心肌供血,常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美托洛尔、阿司匹林等。
2、心肌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的心肌炎症可累及传导系统。急性期可见一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伴有发热、乏力等感染症状。血清心肌酶检测和心脏磁共振有助于诊断。轻症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传导阻滞多可恢复,重症可能需要临时起搏器治疗。
3、先天性异常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房室结或希氏束发育异常。这类传导阻滞多在青少年时期被发现,心电图表现为固定比例传导阻滞。无症状者定期随访即可,出现晕厥等症状需考虑植入永久起搏器。
4、药物影响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过量可能引起可逆性传导阻滞。这类情况多伴有恶心、视物模糊等中毒症状,心电图可见特征性改变。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后,传导阻滞通常能在数日内恢复。
5、退行性病变老年患者传导系统纤维化是常见病因,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传导阻滞。这类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当出现二度二型或三度传导阻滞时,需要考虑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
心脏传导阻滞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定期监测心率变化。饮食上注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限制咖啡因摄入。吸烟患者必须戒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出现头晕、黑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严重传导阻滞可能突发心脏骤停,需要医疗干预。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可能导致受伤的剧烈活动。
心脏传导阻滞可通过药物治疗、起搏器植入、生活方式调整、原发病治疗、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心脏传导阻滞通常由心肌缺血、心肌炎、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先天性传导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轻度传导阻滞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改善传导功能。急性心肌炎引起的阻滞需配合地塞米松等抗炎治疗。药物选择需严格遵循心电图分型和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普罗帕酮等可能加重阻滞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2、起搏器植入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考虑永久起搏器植入。单腔起搏器适用于房室结病变,双腔起搏器更符合生理性起搏需求。临时起搏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可逆性因素导致的严重阻滞。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限制咖啡因摄入。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监测脉搏变化,出现头晕黑朦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原发病治疗冠心病患者需改善心肌供血,心肌炎患者需控制感染。药物中毒者停用相关药物,高钾血症患者纠正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代谢性疾病需同步治疗。
5、定期随访无症状的一度阻滞每6-12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起搏器植入患者需3-6个月程控检测。监测QT间期变化,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方案。
心脏传导阻滞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脑供血不足,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记录用药情况和心电图报告。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血管痉挛,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时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建议家属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定期与心内科医生沟通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