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不能打掉孩子。避孕药的主要作用是阻止排卵或干扰受精卵着床,从而达到避孕目的,但对已形成的胚胎没有终止妊娠的作用。需要终止妊娠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专门的药物流产方案或手术方式。
避孕药分为紧急避孕药和常规避孕药两类。紧急避孕药在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可降低怀孕概率,其成分通常为大剂量孕激素,通过延迟排卵或改变子宫内膜状态发挥作用。常规避孕药需每日定时服用,通过维持稳定的激素水平抑制卵巢排卵,并使宫颈黏液变稠阻止精子通过。这两类药物均无法影响已成功着床的胚胎发育。
若需终止早期妊娠,临床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的药物流产方案。米非司酮可拮抗孕激素受体使胚胎停止发育,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排出妊娠组织。该方案适用于妊娠49天内的宫内孕,须在具备急救条件的医疗机构由医生监督使用。妊娠周期较长者需采用负压吸引术等手术方式终止妊娠。
任何终止妊娠的方式均可能引起阴道出血、感染风险或内分泌紊乱。流产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若出现发热、持续腹痛或大量出血需立即就医。避孕药不能替代正规流产措施,意外怀孕时应及时到妇科门诊评估,选择适合的干预方案。流产后可咨询医生选择复方口服避孕药、避孕环等长期避孕方法。
怀孕4个半月可以终止妊娠,但需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干预。
妊娠18周属于中期妊娠,此时终止妊娠需采用引产术而非早期的人工流产术。常见方式包括药物引产配合清宫术、水囊引产等,需通过超声确认孕周及胎盘位置。手术风险随孕周增加而上升,可能出现大出血、感染、宫颈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需住院观察。引产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等检查,存在严重内科疾病或瘢痕子宫者需由医生评估手术可行性。术后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终止妊娠后应充分休息,加强营养补充,1个月内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出现发热或持续腹痛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