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上吐下泻可通过少量多次补液、调整饮食结构、暂时禁食观察、口服补液盐补充电解质、必要时就医等方式应急处理。该症状通常由妊娠反应加重、饮食不当、胃肠炎、食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1、少量多次补液:
呕吐腹泻易导致脱水,建议每小时饮用50-100毫升温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部。可选用室温米汤、苹果汁等温和液体,含糖饮料可能加重腹泻需谨慎。
2、调整饮食结构:
症状缓解后优先选择低脂低纤维食物,如米粥、软面条、馒头等碳水化合物。避免高糖高脂及乳制品,香蕉、苹果泥可补充钾离子。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3、暂时禁食观察:
急性呕吐期可暂停进食2-4小时,让胃肠道充分休息。持续呕吐超过6小时或出现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禁食期间仍需保持口腔湿润。
4、口服补液盐:
选择孕妇专用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比例调配,补充钠、钾、葡萄糖等关键电解质。每公斤体重补充30-50毫升,分次饮用至尿色转清。
5、必要时就医:
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胎动异常等情况需急诊处理。细菌性肠炎可能需头孢类抗生素,妊娠剧吐严重者需静脉补液治疗。
孕妇发生胃肠症状时需特别注意体位变化,呕吐时采取侧卧位防误吸,排便后温水清洗肛周预防感染。每日监测体重变化,体重下降超过5%提示严重脱水。保持环境通风减少异味刺激,呕吐后及时漱口保护牙釉质。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蒙脱石散等吸附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优先选择蒸煮烹饪方式,持续补充复合维生素预防营养不良。
儿童上吐下泻伴随发烧可能与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或细菌性痢疾有关,需警惕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呕吐、腹泻及低热,粪便常呈水样或蛋花汤样。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起病急骤,呕吐先于腹泻,发热可达39摄氏度以上。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属导致,除典型消化道症状外,可能出现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这三种疾病均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需注意手卫生及饮食清洁。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发热超过38.5摄氏度时需配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退热。
出现持续呕吐、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居家护理需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或淡盐水,避免进食油腻及高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