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是指儿童因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导致的急腹症,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和排便排气停止。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两类,常见原因有肠套叠、肠粘连、先天性肠道畸形、蛔虫团堵塞等。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1、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多发生于4-10个月龄。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或肠道淋巴组织增生有关。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严重者需行肠套叠复位术。常用药物包括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调节肠道功能。
2、肠粘连腹部手术后或腹腔感染导致的肠粘连是儿童继发性肠梗阻主因。患儿多有手术史或腹膜炎病史,表现为渐进性腹胀伴呕吐。轻度粘连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严重粘连需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可配合使用胰酶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预防再粘连。
3、先天性畸形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肠闭锁等畸形可导致新生儿期即出现完全性肠梗阻。典型症状包括胆汁性呕吐、腹部膨隆,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多数需急诊手术治疗矫正畸形,术后需长期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等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
4、蛔虫性梗阻肠道蛔虫成团堵塞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好发于2-10岁儿童。除梗阻症状外,可伴有营养不良和肛周瘙痒。治疗需先胃肠减压缓解症状,再口服阿苯达唑片驱虫,严重者需手术取虫。日常需加强手卫生和饮食清洁。
5、动力性梗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电解质紊乱或重症感染可引发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全腹膨隆、肠鸣音消失,X线显示广泛肠管扩张。需治疗原发病同时禁食胃肠减压,可配合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促进肠蠕动恢复。
预防小儿肠梗阻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及时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术后患儿应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泻药或按摩腹部。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婴儿肠道疾病风险,婴幼儿添加辅食应遵循由稀到稠的原则。
婴儿肠梗阻早期症状主要有呕吐、腹胀、排便异常、哭闹不安、拒食等。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可能与肠道发育异常、肠套叠、胎粪性肠梗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婴儿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1、呕吐呕吐是婴儿肠梗阻早期常见症状,多表现为频繁吐奶或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或粪便样物质。呕吐可能与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有关,常见于肠套叠或先天性肠道畸形。家长需注意观察呕吐频率和性状,避免婴儿脱水。医生可能建议禁食并给予静脉补液,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2、腹胀腹胀表现为腹部膨隆、触诊紧张,可能伴随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胀多因肠道气体和液体积聚导致,常见于胎粪性肠梗阻或肠扭转。家长可轻触婴儿腹部观察反应,但避免按压过重。医生可能通过腹部X线或超声检查确诊,严重时需胃肠减压或手术治疗。
3、排便异常排便异常包括排便减少、粪便带血或完全停止排便,可能伴随肛门无排气。这种情况常见于先天性巨结肠或肠闭锁,因肠道梗阻导致粪便无法排出。家长需记录婴儿排便次数和性状,医生可能进行肛门指检或造影检查,确诊后需根据病因选择灌肠或手术解除梗阻。
4、哭闹不安婴儿因腹痛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蜷缩身体或拒按腹部,哭闹可能突然发作且难以安抚。腹痛多由肠道痉挛或缺血引起,常见于肠套叠或肠扭转。家长可尝试竖抱安抚但避免喂食,医生可能使用解痉药物或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必要时需手术探查。
5、拒食拒食表现为哺乳时抗拒或吸吮无力,可能伴随精神萎靡。拒食多因肠道梗阻引发恶心或全身不适,常见于先天性肠道狭窄或肠旋转不良。家长需监测婴儿尿量和体重变化,医生可能通过鼻胃管引流并评估营养状况,严重时需静脉营养支持。
家长发现婴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避免自行喂药或按摩腹部。就诊前可记录症状发生时间、频率和伴随表现,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日常需注意喂养姿势和奶量控制,避免过度喂养或呛奶。遵医嘱进行术后护理或随访检查,定期监测婴儿生长发育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