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通常需要检查血常规、骨髓穿刺、凝血功能、免疫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等项目。血液病可能由造血系统异常、感染、遗传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症状选择针对性检查。
1、血常规血常规是血液病筛查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及形态变化,可初步判断贫血、感染或白血病等疾病。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异常增高需警惕骨髓增殖性疾病。检查前无须空腹,但避免剧烈运动后采血,结果异常时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诊断。
2、骨髓穿刺骨髓穿刺能直接评估造血功能,对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具有确诊价值。通过髂骨或胸骨穿刺获取骨髓液,可分析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及流式细胞学指标。检查前需局部麻醉,术后压迫止血,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谨慎操作。骨髓活检可同步进行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3、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测适用于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出血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或肝病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检查需空腹采血,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干扰结果,异常时需补充凝血因子或病因治疗。
4、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定量、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有助于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免疫相关血液病。单克隆球蛋白增高提示浆细胞异常增殖,CD4/CD8比值异常可能与淋巴系统肿瘤有关。部分项目需采集静脉血,自身抗体阳性者需结合骨髓检查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基因检测BCR-ABL融合基因、JAK2突变等检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意义。遗传性血液病如地中海贫血需进行血红蛋白电泳和基因测序。检测多采用外周血或骨髓样本,结果可指导靶向药物选择,有家族史者建议进行遗传咨询。
血液病患者检查后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饮食需增加富含铁、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色蔬菜,促进造血。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外伤导致出血。定期复查监测指标变化,严格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发热、皮下瘀斑等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