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立即就医并严格遵循医嘱,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保持安静体位、禁食禁水、监测生命体征、避免服用损伤黏膜药物及预防并发症。
1、立即就医: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急危重症,呕血或黑便症状出现后需立即呼叫急救。出血量超过400毫升可能引发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速,此时任何延误都可能危及生命。急诊内镜检查是明确出血部位的金标准,24小时内完成检查可显著提高止血成功率。
2、保持静卧:
患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20度,该体位能增加回心血量。躁动可能加重出血,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转运过程中需避免剧烈颠簸,头部始终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3、严格禁食:
出血活动期需绝对禁食48-72小时,包括禁止饮水。胃酸分泌会刺激溃疡面加重出血,临床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持续静脉滴注。待出血停止后,可逐步尝试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
4、用药调整:
立即停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布洛芬类非甾体抗炎药。肝硬化患者需警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必要时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降低门脉压力。止血后恢复用药需由医生评估风险收益比。
5、并发症预防:
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每2小时记录血压心率。留置胃管可观察出血情况并实施局部止血治疗。警惕再出血先兆如烦躁不安、肠鸣音亢进,24-72小时为再出血高发期。
康复期需选择低纤维、低刺激的软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坚硬食物划伤黏膜。可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纠正贫血,但需与抑酸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戒除烟酒等黏膜损伤因素,按医嘱定期复查胃镜。运动应从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开始,3个月内避免举重、俯身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检查主要有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下止血治疗评估、血管造影检查。
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在直视下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胃镜检查还能进行活检,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检查前需禁食,必要时可进行镇静处理以提高患者耐受性。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测,可评估失血程度和凝血状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提示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加重出血风险。这些指标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血管CT造影可用于无法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能显示血管异常和出血部位。X线钡餐检查因可能干扰后续内镜治疗,现已较少使用。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门静脉高压相关病变,对肝硬化患者尤为重要。
4、内镜下止血治疗评估在胃镜检查同时可进行止血治疗评估,包括Forrest分级等系统。根据出血活动度、血管显露程度等指标,决定是否需内镜下止血。常见止血方式有注射肾上腺素、电凝、钛夹等,评估结果直接影响治疗决策。
5、血管造影检查对于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源或内镜治疗失败的大出血患者,可考虑血管造影检查。该检查能发现活动性出血的血管,同时可行栓塞治疗。但属于有创检查,通常作为二线诊断手段,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检查期间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检查前需评估生命体征,严重休克患者需先稳定循环。检查后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溃疡患者需抑酸治疗,静脉曲张出血需降低门脉压力。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