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贲门黏膜撕裂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止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输血支持、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
1、消化性溃疡:胃酸分泌过多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表现为呕血、黑便。需抑制胃酸分泌并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抗生素。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使食管下端静脉丛扩张破裂,突发大量呕血伴休克。需紧急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同时使用生长抑素降低门脉压力。
3、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药物或酒精刺激导致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呕咖啡样物伴上腹痛。需停用损伤因素并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
4、胃癌出血:肿瘤组织坏死侵蚀血管引起持续少量出血,常见于中老年患者。除止血治疗外需评估肿瘤分期,早期可行内镜下切除,晚期需姑息性手术或放化疗。
5、贲门黏膜撕裂:剧烈呕吐造成食管胃连接处黏膜纵向撕裂,呕鲜血伴胸骨后疼痛。多数可通过禁食、抑酸治愈,大出血需内镜下钛夹缝合。
出血期间需绝对卧床并禁食,稳定后逐步过渡至冷流质饮食,避免粗糙、过热及刺激性食物。恢复期注意补充铁剂纠正贫血,戒除烟酒,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灶愈合情况,肝硬化患者需长期随访门脉高压。出现头晕、心悸等再出血征兆需立即就医。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耳痛、瘙痒、分泌物增多等,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抗生素滴耳液、避免掏耳等方式缓解。外耳道炎主要由细菌或真菌感染、耳道损伤、过敏反应、耳道潮湿、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治疗。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外耳道炎最常见的原因,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患者耳道可能出现红肿、疼痛加剧、黄色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同时避免耳道进水。游泳后及时擦干耳朵有助于预防。
2、真菌感染曲霉菌或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常导致耳道瘙痒明显、白色絮状分泌物。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糖尿病患者。可选用克霉唑滴耳液等抗真菌药物,保持耳道通风干燥。避免使用棉签过度清洁,以免破坏耳道自洁功能。
3、耳道损伤不当掏耳或异物划伤耳道皮肤后,易继发感染形成外耳道炎。表现为局部刺痛感,可能伴少量出血。需停止任何掏耳行为,使用碘伏消毒后配合抗生素软膏。建议选择专业机构进行耳道清洁,避免自行使用尖锐物品。
4、过敏反应染发剂、洗发水等化学物质接触耳道可能引发过敏性外耳道炎,特征为剧烈瘙痒伴皮肤脱屑。需立即停用致敏产品,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日常应选用无刺激性的个人清洁用品。
5、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患者因免疫力下降更易发生顽固性外耳道炎。除规范抗感染治疗外,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造成耳道密闭潮湿环境。
预防外耳道炎需注意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游泳时可使用防水耳塞,洗澡后及时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耳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锌的海产品和优质蛋白,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听力下降、发热等情况,应立即至耳鼻喉科就诊,避免发展为恶性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并发症。日常避免过度清洁耳道,耳垢具有天然保护作用,仅需清理外耳道口可见部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