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的发生与水分摄入不足、高盐高蛋白饮食、代谢异常、尿路梗阻及药物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有长期饮水过少、过量摄入草酸钙食物、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泌尿系统结构异常、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
1、长期饮水过少每日饮水量低于1500毫升时,尿液浓缩会使尿液中成石物质过饱和。尿量减少导致钙离子、草酸盐等结晶成分浓度升高,容易在肾盂形成微结石。建议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水摄入,尤其需注意高温环境或运动后的补水。
2、高草酸钙饮食频繁食用菠菜、浓茶、坚果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同时伴随高钙饮食时,肠道内会形成难溶性草酸钙。未被吸收的草酸钙经肾脏排泄时易沉积,西蓝花、巧克力等食物也需控制摄入量。适当增加柑橘类水果有助于抑制结晶形成。
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血钙升高,尿钙排泄量可超过300毫克/天。持续高尿钙状态促进草酸钙结晶析出,此类患者可能同时伴有骨质疏松。需通过血清钙磷检测和甲状旁腺激素测定确诊。
4、泌尿系统梗阻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会引起尿液滞留,导致晶体物质沉积时间延长。梗阻后尿流缓慢还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和炎性物质可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解剖结构异常。
5、药物因素长期使用维生素D制剂、碳酸酐酶抑制剂或过量补钙可能改变尿液成分。磺胺类抗生素在酸性尿液中易形成药物结晶,抗癫痫药托吡酯也会增加尿钙排泄。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尿常规和泌尿系统超声。
预防肾结石需建立合理的饮水习惯,每日保持尿液呈淡黄色为宜。减少腌制食品和动物内脏的摄入,肥胖者应控制体重。既往有结石病史者建议每半年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出现腰痛或血尿症状时需及时排查。适当进行跳跃类运动有助于微小结石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