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易感人群主要包括长期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有肾病家族史者、肥胖人群、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者以及老年人。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代谢异常、药物损伤、免疫紊乱等多种原因有关,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水肿、乏力、尿量异常等表现。
1、慢性病患者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肾损伤的常见原因。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糖尿病则通过糖代谢异常引发肾小球硬化。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使用缬沙坦胶囊、阿卡波糖片等药物控制原发病,同时限制钠盐和精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遗传倾向者多囊肾病、Alport综合征等遗传性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直系亲属有终末期肾病病史,建议定期进行尿常规和肾脏超声检查。基因检测可帮助早期识别风险,目前针对遗传性肾病可使用托伐普坦片延缓囊肿进展,但需严格遵医嘱下使用。
3、代谢异常人群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者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引发肾小球高滤过状态。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结晶可能沉积在肾间质,长期可导致痛风性肾病。这类人群需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限制高嘌呤食物,必要时服用非布司他片调节尿酸水平。
4、药物滥用者长期不规范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注射液等具有明确肾毒性。中药如关木通含马兜铃酸也可导致间质性肾炎。用药应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避免两种以上肾毒性药物联用,老年人更需谨慎。
5、老年群体40岁后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约1%,老年人对水电解质调节能力减弱。合并多种慢性病、反复泌尿系感染都会加速肾功能衰退。建议每年检测血肌酐和胱抑素C,避免脱水,谨慎使用造影剂,出现异常可考虑服用肾衰宁片辅助治疗。
预防肾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但避免过量,控制血压低于140/90mmHg,血糖空腹维持在6.1mmol/L以下。适量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出现持续泡沫尿或夜尿增多应及时就医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已有肾损伤者需将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体重,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
肾病综合征患者需遵循低盐、低脂、适量优质蛋白的饮食原则,同时控制水分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1、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加工食品等高钠食物。过量钠盐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烹饪时可使用醋、柠檬汁等天然调味品替代部分盐分,减少味觉依赖。
2、优质蛋白控制选择鸡蛋、鱼肉、瘦肉等生物价高的优质蛋白,每日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0.8-1克计算。过量蛋白会增加肾小球滤过负荷,而蛋白不足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可搭配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平衡氨基酸摄入。
3、限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饱和脂肪的摄入,优先选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高脂血症是肾病综合征常见并发症,需通过饮食控制血脂水平。
4、水分管理根据尿量、水肿程度调整饮水量,通常每日摄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毫升。严重水肿患者需更严格限制,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可记录每日出入量帮助评估液体平衡。
5、补充微量元素适量增加富含钙、铁、维生素D的食物如低脂乳制品、深绿色蔬菜,预防骨质疏松和贫血。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等,尤其对少尿期患者需监测血钾水平。
肾病综合征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血压和实验室指标,根据病情变化调整饮食方案。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煎炸。合并糖尿病者需同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质与量。建议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膳食计划,配合药物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日常注意食品卫生,避免生食,预防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