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扑与室颤是两种严重的心律失常,主要区别在于心电图波形和临床危险程度。室扑表现为规则的大振幅正弦波,室颤则呈现完全不规则的杂乱波形;室扑可能短暂维持循环,室颤会立即导致心脏骤停。两者均需紧急电复律治疗,但室颤的致死率更高。
室扑的心电图特征为每分钟150-300次的规则扑动波,形态类似连续的锯齿状图形。这种心律可能由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药物毒性诱发,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或短暂意识丧失,但部分病例可维持基本血流动力学稳定。治疗需立即使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选择100-200焦耳,同时纠正低钾血症等诱因。静脉注射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可能帮助维持窦性心律。
室颤的心电图显示完全不规则的波动基线,无有效心室收缩。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会在数秒内丧失意识并出现呼吸停止。抢救需在黄金4分钟内进行非同步电除颤,能量选择200-360焦耳,同时配合心肺复苏。肾上腺素和胺碘酮是常用药物,但电击是唯一有效治疗手段。植入式除颤器是预防复发的首选方案。
预防室扑室颤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并定期心功能评估。心脏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家属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心电图和动态心电监测能早期识别心律失常风险。饮食注意补充钾镁,限制咖啡因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心脏电活动稳定。
预防心室颤动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避免诱发因素、遵医嘱用药等方式实现。心室颤动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晕厥、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
1、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是预防心室颤动的关键。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硝酸甘油片等药物稳定斑块。心肌病患者可配合医生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2、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心肌损伤,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以补充ω-3脂肪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
3、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有家族猝死史者需加做动态心电图。体检发现QT间期延长或早搏时,应及时到心内科评估风险。糖尿病患者应每季度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血糖在7mmol/L以下。
4、避免诱发因素极端情绪波动可能通过交感神经兴奋触发室颤,可通过正念冥想调节心理状态。避免暴饮暴食和寒冷刺激,冬季外出注意保暖。谨慎使用含麻黄碱的感冒药,服药前需咨询医生是否影响心脏传导。
5、遵医嘱用药确诊心律失常者需长期服用胺碘酮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患者应定期检查设备工作状态。使用利尿剂时需监测血钾,必要时配合氯化钾缓释片预防低钾血症。
保持每日7-8小时规律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饮食中适当增加香蕉、菠菜等富钾食物,限制咖啡因摄入每日不超过400毫克。出现心慌、胸闷等先兆症状时立即静卧,并呼叫急救。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术,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建议高风险人群随身携带医疗警示手环,标注基础疾病和常用药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