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是怎么形成的

5.73万次浏览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非淋菌性尿道炎可能由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滴虫感染或局部刺激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尿痛及分泌物增多,需与淋病鉴别诊断。

1、沙眼衣原体感染

沙眼衣原体是最常见病原体,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1-3周,典型症状为晨起尿道口少量稀薄分泌物,伴排尿灼热感。确诊需进行核酸扩增检测,治疗可选用阿奇霉素片、多西环素片或左氧氟沙星片,同时性伴侣需同步治疗。

2、解脲支原体感染

解脲支原体通过破坏尿道上皮细胞致病,常见于性活跃人群。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尿道不适,分泌物呈浆液性。实验室培养或PCR检测可确诊,推荐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

3、生殖支原体感染

生殖支原体感染近年检出率升高,与慢性前列腺炎相关。症状较隐匿,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微生物培养联合药敏试验可指导用药,常用莫西沙星片、交沙霉素片等,顽固病例需延长疗程至2-3周。

4、阴道毛滴虫感染

滴虫性尿道炎多见于合并阴道感染女性,通过性接触或间接传播。特征为泡沫状黄绿色分泌物伴明显异味,显微镜检可见活动虫体。甲硝唑栓联合替硝唑片治疗效果显著,需注意对内衣裤进行沸水消毒。

5、非感染性因素

长期留置导尿管、化学刺激或过度清洁可能引发无菌性炎症。表现为一过性尿道刺激症状,但病原学检测阴性。建议消除诱因后观察,症状持续者可短期使用癃清片等中成药,配合温水坐浴缓解不适。

预防非淋菌性尿道炎需注意性行为防护,避免共用浴具,确诊后应完成全程治疗。日常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选择纯棉透气内裤,排尿后从前向后擦拭会阴。治疗后4周需复查病原体,反复发作者应排查免疫缺陷或合并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