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慢性咽炎后声音嘶哑可通过调整发声习惯、雾化吸入治疗、口服药物、中医调理、嗓音训练等方式改善。慢性咽炎通常由感染、用声过度、胃酸反流、过敏反应、环境刺激等因素引起。
减少高声喊叫或长时间说话,避免声带过度摩擦。日常交流保持中等音量,每小时休息5-10分钟。用温盐水漱口有助于缓解咽喉黏膜充血,可每日重复进行3-4次。若职业需频繁用嗓,建议佩戴便携式扩音设备辅助发声。
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药物雾化,可直接作用于声带减轻水肿。雾化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通常每日1-2次,连续5-7天。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暂时性口干,可配合少量饮水缓解。严重声带息肉患者需联合其他治疗。
遵医嘱服用甘桔冰梅片、金嗓开音胶囊等中成药改善声带充血,或西地碘含片缓解局部炎症。细菌感染引起者可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过敏因素导致需联合氯雷他定片。药物使用期间禁止饮酒,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肺肾阴虚型可用麦冬、玄参等滋阴药材代茶饮,痰瘀互结型适合半夏厚朴汤加减。针灸选取廉泉、天突等穴位,每周2-3次。艾灸大椎穴对风寒型声嘶有效,但需避免烫伤。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燥热食物,保持作息规律。
通过腹式呼吸练习增强气息控制,减少声带负荷。专业言语治疗师指导的共鸣训练可改善发声效率,疗程通常8-12周。训练初期可能出现短暂疲劳感,应循序渐进增加强度。合并声带小结者需先完成医疗干预再开始训练。
日常需保持室内湿度40%-60%,外出佩戴口罩避免冷空气刺激。饮食选择银耳羹、雪梨等润喉食物,限制油炸及过烫食物摄入。若声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呼吸困难,应及时进行喉镜检查。长期用嗓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咽喉健康评估,避免发展为慢性声带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