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一型糖尿病可通过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干预、胰腺移植等方式治疗。一型糖尿病通常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
胰岛素替代是核心治疗手段,常用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根据血糖波动规律采用基础+餐时方案,需配合动态血糖监测调整剂量。胰岛素笔或泵可提高给药精准度,避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
每日4-7次指尖血糖检测结合糖化血红蛋白评估,必要时采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4.4-7.0mmol/L,餐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监测数据用于指导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饮食运动管理。
采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1-1.5g/kg,脂肪供能比≤30%。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粮,分5-6餐次摄入。需匹配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预防餐后高血糖和夜间低血糖发生。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抗阻训练,运动前血糖需>5.6mmol/L。高强度运动时每30分钟补充15g碳水化合物,运动后监测迟发性低血糖。建立个体化运动方案,避免酮症酸中毒风险。
适用于血糖波动剧烈且反复严重低血糖者,包括单独胰腺移植或胰肾联合移植。术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预防排斥反应。移植后胰岛素独立性维持时间与移植物存活率相关。
一型糖尿病患者需建立包含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的多学科管理团队。每日记录血糖、饮食和运动数据,定期筛查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和葡萄糖片,家属应掌握低血糖识别与处理技能。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应激因素干扰血糖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