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5岁宝宝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基础疾病、预防感染及定期监测等方式改善,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失血、生长发育过快或慢性病等因素引起。
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是基础干预措施。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黑木耳、菠菜等植物性食物含非血红素铁,可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果蔬提高吸收率。避免同时摄入牛奶、浓茶等抑制铁吸收的食物。
儿科常用铁剂包括右旋糖酐铁颗粒、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治疗期间需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多数患儿在补充铁剂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回升,但需持续治疗2-3个月以补足储存铁。
寄生虫感染需服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炎症性肠病需控制原发病。缺铁性贫血可能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相关,必要时需完善胃肠镜或便潜血检查排除隐性出血。
贫血患儿抵抗力下降易反复感染。应按时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流感季避免人群密集场所。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能加重贫血,可考虑补充玉屏风颗粒等调节免疫力的中成药。
治疗后1个月需复查血常规,之后每2-3个月随访直至铁代谢指标正常。学龄前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即诊断为贫血,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纠正,中重度需药物干预。
日常生活中可制作猪肝泥搭配橙汁作为辅食,每周进食1-2次动物血制品。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耗氧量增加,保证每日10-12小时睡眠促进造血功能。早餐饮用添加红枣、枸杞的米粥,晚餐搭配焯烫后的菠菜豆腐汤,持续6个月可有效预防贫血复发。若出现面色苍白加重、乏力嗜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