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严重贫血可通过饮食调理、铁剂补充、维生素辅助、蛋白质摄入和中药食疗等方式改善。常见原因包括铁元素缺乏、造血功能异常、慢性失血等。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是基础措施。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如猪肝每100克含铁22.6毫克,鸭血含铁30毫克以上。植物性食物可选择黑木耳、紫菜等,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需避免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
临床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琥珀酸亚铁对胃肠道刺激较小。铁剂补充需配合血常规监测,过量可能导致铁过载。服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等正常反应,需与消化道出血鉴别。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贝壳类、蛋奶富含B12,绿叶蔬菜含叶酸丰富。对于恶性贫血患者,需通过注射方式补充B12。复合维生素B族可协同促进红细胞生成。
血红蛋白合成需要充足蛋白质。每日应保证每公斤体重1-1.5克蛋白质,优选鱼肉、瘦肉、大豆等优质蛋白。乳清蛋白吸收利用率高,贫血康复期可适当增加摄入。素食者需注意豆类与谷物搭配提高蛋白利用率。
当归生姜羊肉汤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贫血,黄芪枸杞炖乌鸡可改善乏力症状。阿胶需烊化后服用,配合黑芝麻增强效果。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实热体质者不宜温补。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
贫血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烹饪使用铁制炊具可增加膳食铁含量。长期贫血需排查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等潜在病因,每3个月复查血红蛋白指标。保持情绪舒畅有利于气血调和,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