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情

1.41万次浏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脏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控制饮食、规律运动、按时服药、监测体征和避免情绪波动。心脏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因素引起,需通过综合管理降低疾病风险。

1、控制饮食

心脏病患者应减少高盐、高脂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日常饮食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为主,限制加工食品和动物内脏。烹饪方式选择蒸煮炖,减少油炸烧烤。适量饮水有助于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过量增加心脏负荷。

2、规律运动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运动前后需监测心率,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长期卧床患者应在康复师指导下逐步恢复活动能力,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按时服药

严格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出现牙龈出血、头晕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确保家属了解用药方法。

4、监测体征

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心率并记录,观察有无胸闷气促、下肢水肿等心功能异常表现。使用家用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5%时需警惕心力衰竭。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脏事件。

5、避免情绪波动

保持平和心态,通过冥想、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观看刺激性影视节目或参与激烈争论,重大情绪波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家属应创造温馨环境,帮助患者建立积极治疗信心。

心脏病患者需建立健康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但避免长时间午睡。戒烟限酒,体重超标者每月减重不超过2公斤。外出携带病历卡注明疾病信息和紧急联系人,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出现持续胸痛、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时立即呼叫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