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为什么会紫

2.06万次浏览

王海泉 主任医师

王海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科

拔罐后皮肤发紫通常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淤血或气血不畅有关。主要有毛细血管损伤、寒湿瘀阻、气滞血瘀、体质差异、操作力度过大等原因。

1、毛细血管损伤

拔罐时负压吸引可能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淤血。表现为局部紫红色斑块,多伴随轻微胀痛。一般无须特殊处理,1-2周可自行吸收。避免抓挠或热敷刺激,可适当冷敷缓解肿胀。

2、寒湿瘀阻

中医认为寒湿邪气滞留经络时,拔罐后容易出现紫暗色罐印。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常伴随肢体沉重感。建议配合艾灸或生姜片擦拭促进气血运行,日常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冷水刺激。

3、气滞血瘀

长期久坐或情绪抑郁者易出现气血运行不畅,拔罐后罐印呈深紫色且消退缓慢。可能伴有局部刺痛或青筋显露。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府逐瘀胶囊、丹参片等中成药调理,配合适度运动改善微循环。

4、体质差异

凝血功能异常或毛细血管脆弱者更易出现明显紫斑。如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拔罐后可能出现大面积淤紫,伴随牙龈出血等症状。此类人群应避免拔罐,必要时需完善血常规检查。

5、操作力度过大

留罐时间过长或负压过强会导致组织损伤加重,形成深紫色甚至水疱。规范操作应控制单次留罐在10-15分钟,皮肤薄嫩部位需减小负压。出现水疱时可用碘伏消毒,避免自行挑破。

拔罐后出现紫斑属常见反应,但需观察伴随症状。若紫斑持续2周未消、范围扩大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就医排查血液系统疾病。日常可补充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弹性,拔罐后24小时内避免洗澡、吹风及剧烈运动。体质虚弱者建议选择走罐等轻柔手法,两次拔罐间隔不少于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