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岐禄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普通外科
阑尾炎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阑尾炎通常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食欲减退、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阑尾炎早期疼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随后转移至右下腹麦氏点区域,呈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咳嗽、行走时疼痛可能加重。该症状与阑尾充血肿胀刺激腹膜有关,需通过血常规、超声等检查确诊。临床常用头孢呋辛酯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患者体温通常升高至38-39摄氏度,伴有寒战或出汗。发热由细菌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常规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治疗需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同时配合物理降温。若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可能需穿刺引流。
约60%患者出现反射性胃肠道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该症状与炎症刺激内脏神经有关,可能伴随肠鸣音减弱。治疗期间需禁食胃肠减压,可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
患者常因腹痛和全身中毒症状拒绝进食,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临床需监测血清钾、钠水平,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散补充。治疗期间推荐米汤、藕粉等低渣饮食,避免加重肠道负担。症状严重者需肠外营养支持。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超过1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常达85%以上。这是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典型反应。需动态监测血象变化评估疗效,若白细胞持续升高提示可能出现穿孔等并发症。治疗首选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
阑尾炎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减轻腹痛。恢复期饮食需从清流质逐步过渡至低纤维软食,避免豆类、芹菜等粗纤维食物。术后2周内禁止剧烈运动,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出现持续高热、腹痛加剧或切口渗液需立即复诊。日常注意饮食卫生,规律进食可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