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大便隐血阳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不一定是癌症。常见原因包括痔疮、消化道溃疡、肠息肉、胃炎及结直肠癌等。
痔疮是肛周静脉曲张引起的疾病,排便时摩擦可能导致黏膜出血。血液混入粪便中呈现隐血阳性。调整饮食增加纤维素摄入、保持肛周清洁可缓解症状,严重时需进行硬化剂注射或手术切除。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因黏膜破损出血,血液经消化道分解后形成隐血。患者常有上腹痛、反酸症状。需通过胃镜确诊,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及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
肠道息肉表面血管破裂会导致隐血阳性,尤其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息肉可能引发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内镜下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
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充血糜烂,少量渗血经消化液作用后呈现隐血。常伴随腹胀、恶心等不适。需避免刺激性饮食,服用抑酸药物和胃黏膜修复剂可改善病情。
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出血是隐血阳性的危险因素,多伴有体重下降、肠梗阻等表现。确诊需结合肠镜及病理活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发现大便隐血阳性应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更需提高筛查频率。适当增加运动促进肠道蠕动,补充富含铁质食物预防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