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子宫肌瘤与子宫颈癌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子宫肌瘤多为良性平滑肌瘤,与雌激素水平相关;子宫颈癌则属于恶性鳞状细胞癌或腺癌,主要与HPV感染有关。前者常见经量增多、盆腔压迫症状,后者多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异常排液。治疗上肌瘤以观察或手术切除为主,宫颈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放疗或化疗。
1、性质差异: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且极少恶变;子宫颈癌则是宫颈上皮细胞恶性病变,具有侵袭转移特性。肌瘤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而宫颈癌早期即可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肌瘤治疗以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为主,宫颈癌需行广泛子宫切除术或放化疗联合治疗。
2、病因不同:子宫肌瘤发病与雌激素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孕激素可能促进其生长;宫颈癌90%以上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导致,吸烟、免疫抑制等因素增加风险。肌瘤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宫颈癌高发年龄为40-55岁。预防方面,肌瘤需控制雌激素暴露,宫颈癌可通过HPV疫苗接种和定期筛查预防。
3、症状区别:子宫肌瘤典型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较大肌瘤可引起尿频、便秘等压迫症状;宫颈癌早期常出现同房后出血,晚期可见恶臭排液、盆腔疼痛。肌瘤相关贫血多为慢性过程,宫颈癌患者可能出现快速消瘦。症状评估需结合妇科检查,肌瘤通过超声确诊,宫颈癌依赖TCT和活检病理诊断。
4、检查方法:子宫肌瘤诊断主要依靠盆腔超声,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宫颈癌筛查需进行TCT细胞学检查,异常者需阴道镜指导下活检。MRI可准确评估肌瘤大小位置,PET-CT常用于宫颈癌分期。肌瘤随访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宫颈癌术后需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
5、治疗策略:无症状子宫肌瘤可观察等待,症状明显者可行聚焦超声或子宫动脉栓塞;宫颈癌IA期可保留生育功能手术,IB期以上需根治性手术。肌瘤药物治疗多用GnRH-a缓解症状,宫颈癌靶向治疗常用贝伐珠单抗。复发肌瘤可二次手术,晚期宫颈癌以姑息治疗为主。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铁剂预防肌瘤相关贫血,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辅助调节雌激素。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妇科检查建议每年一次,宫颈癌筛查应从21岁开始,30岁以上建议联合HPV检测。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持续盆腔不适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卫生习惯,注意安全性行为可降低HPV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