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脊髓型颈椎病可通过药物镇痛、物理治疗、手术减压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外伤、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常表现为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症状。
1、椎间盘退变:长期低头或颈部劳损加速椎间盘水分流失,导致髓核突出压迫脊髓。急性期禁止按摩,稳定期需由康复医师评估后采用轻手法松解颈部肌肉,避免旋转类手法。
2、骨质增生:椎体边缘骨赘形成直接压迫神经结构。按摩可能加重炎症反应,建议选择超声波治疗或超短波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口服塞来昔布、洛索洛芬钠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
3、椎管狭窄:先天性或退变性椎管容积减小。推拿存在损伤风险,优先考虑颈椎牵引扩大椎间隙,严重者需行椎板成形术或椎管扩大术。
4、外伤因素:车祸或运动损伤导致颈椎骨折脱位。绝对禁忌按摩,急性期需颈托固定,后期配合甲钴胺、维生素B12营养神经,巴氯芬缓解肌张力增高。
5、先天发育异常:颅底凹陷症等先天畸形。任何手法治疗均可能诱发脊髓损伤,建议通过游泳、颈椎操等低强度运动维持颈部活动度,日常使用记忆棉枕头保持颈椎中立位。
患者需避免颈部突然扭转动作,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护颈枕,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及维生素D。症状加重时及时进行颈椎MRI检查,脊髓明显受压者需限期手术解除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