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可能出现神经根损伤、脊髓水肿、椎间隙感染、颈椎不稳、邻近节段退变等后遗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术中操作、术后护理、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
手术过程中可能因牵拉或器械操作导致神经根受损,表现为术后上肢麻木、肌力下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降低损伤风险,术后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有助于神经修复。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需考虑二次手术探查。
手术减压后脊髓可能出现反应性水肿,导致短暂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加重。术中静脉滴注甘露醇可预防水肿发生,术后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能有效控制水肿发展。多数患者在1-2周内逐渐恢复。
术后1-4周可能出现发热、颈部剧痛等感染症状,与术中污染或患者免疫力低下有关。确诊需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磁共振检查,治疗需静脉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多节段椎板切除或内固定失败可导致颈椎稳定性下降,表现为颈部活动时疼痛、异响。动态X线检查可见椎体异常位移,轻度不稳可通过颈托固定3个月,严重者需行颈椎融合术重建稳定性。
手术节段上方或下方椎间盘可能在术后5-10年加速退变,与应力集中有关。早期表现为颈部酸痛,进展可出现神经压迫症状。预防措施包括术中保留运动节段、术后避免颈部过度负荷,已发生退变者可考虑阶梯性手术治疗。
术后3个月内需严格佩戴颈托,避免低头、旋转等剧烈动作。睡眠时保持颈椎中立位,枕头高度以8-10厘米为宜。康复期可进行颈部等长收缩训练,如双手交叉抵住前额做抗阻力动作。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每日补充500毫升牛奶或50克鱼肉有助于神经修复。术后6个月可逐步恢复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但需避免篮球、羽毛球等颈部负荷大的运动。定期复查颈椎MRI评估脊髓状态,出现新发肢体无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