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为什么要经常测血糖

李爱国 主任医师

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以评估病情控制情况,血糖监测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血糖水平波动可能由饮食变化、运动不足、药物剂量不足、胰岛素抵抗、应激反应等因素引起。

1、饮食调整:

摄入高糖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定期测量可及时识别饮食影响。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避免精制糖类。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能直接反映饮食控制效果。

2、运动干预:

运动不足时肌肉对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可能造成血糖持续偏高。检测运动前后的血糖变化可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次持续30-40分钟。

3、药物优化:

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需根据血糖值调整剂量。空腹血糖偏高可能提示夜间基础胰岛素不足,需考虑调整长效胰岛素剂量。随机血糖超过13.9mmol/L时需警惕酮症酸中毒风险。

4、并发症预警:

持续高血糖与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表现为视网膜出血、微量蛋白尿等症状。糖尿病足患者通过指尖血糖监测可预防溃疡恶化。血糖值长期超过10mmol/L会加速神经病变进展。

5、应激管理:

感染、外伤等应激状态可能诱发血糖剧烈波动。手术前后应增加监测频率至每日4-7次。情绪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能导致黎明现象引发晨起高血糖。

建立每日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的规律监测体系,配合饮食中增加苦瓜、肉桂等辅助降糖食材,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使用血糖仪时需定期校准试纸,出现持续异常数值应及时就医调整胰岛素泵或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方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提供72小时连续血糖曲线,特别适合1型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