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肌肉疼痛可能由运动损伤、乳酸堆积、电解质紊乱、肌纤维炎、横纹肌溶解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冷敷、补充电解质、抗炎治疗、血液净化等方式缓解。
1、运动损伤:
剧烈运动或姿势不当可能导致肌肉拉伤或撕裂,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采用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处理,48小时后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2、乳酸堆积:
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蓄积会刺激神经末梢引发酸痛,常见于运动后12-48小时。通过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加速代谢,配合温水浴和肌肉拉伸可有效缓解。
3、电解质失衡:
低钾血症或低钙血症会导致肌肉痉挛疼痛,多伴随乏力症状。需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通过口服补液盐或摄入香蕉、橙子等富钾食物调节,严重者需静脉补钾。
4、肌纤维炎症:
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引发肌炎,表现为对称性肌无力伴压痛。需检查肌酸激酶水平,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症状,合并感染时需配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5、横纹肌溶解:
肌肉大面积坏死释放肌红蛋白可能导致肾衰竭,常见于创伤或他汀类药物副作用。需紧急住院进行水化治疗,严重者需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清除毒素。
日常应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均衡摄入蛋白质如鸡胸肉、鸡蛋和维生素D如深海鱼、蘑菇维持肌肉健康。持续性疼痛超过72小时或出现尿色加深、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重大疾病诊治。规律进行瑜伽、普拉提等柔韧性训练可预防肌肉僵硬,睡眠时保持适宜室温防止受凉诱发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