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骨折后可通过固定制动、药物镇痛、营养支持、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方式促进恢复。骨折愈合通常由局部血供、年龄因素、骨折类型、感染风险、基础疾病等原因影响。
骨折初期需通过石膏、支具或外固定架限制患肢活动。稳定性骨折可选择石膏固定4-8周,关节内骨折可能需要克氏针内固定。制动期间需每2-3周复查X线观察对位情况,避免过早负重导致移位。
急性期疼痛可选用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曲马多。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等抗骨吸收药物。药物使用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糖尿病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
每日需补充1.2-1.5g/kg优质蛋白质,优先选择牛奶、鱼肉、大豆制品。钙摄入量应达1000-1200mg/日,搭配维生素D3促进吸收。锌元素可通过牡蛎、牛肉补充,维生素C建议从猕猴桃、彩椒获取。
拆除固定后需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早期做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中期加入关节被动活动,后期逐步过渡到抗阻训练。上肢骨折可进行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建议使用水中跑步机减轻负重。
超声波治疗可促进骨痂形成,每日1次连续2周。低频脉冲电磁场适用于延迟愈合病例,每次30分钟。肿胀明显时可进行冷热交替敷贴,淋巴引流按摩需避开骨折端。
康复期建议保持每日30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每周3次阻抗训练增强肌力。饮食注意控制钠盐摄入避免水肿,戒烟限酒改善微循环。睡眠时抬高患肢15-20厘米,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出现异常疼痛、皮肤发绀或感觉异常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