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划痕性荨麻疹可能由皮肤机械刺激、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异常、药物因素及遗传倾向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局部护理、避免诱因及压力管理等方式治疗。
皮肤受到摩擦或抓挠等机械刺激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血管扩张,表现为皮肤隆起红斑伴瘙痒。减少搔抓、穿着柔软衣物可降低发作频率,冷敷能缓解局部症状。
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可能诱发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患者常伴有打喷嚏或结膜炎,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诱因。回避过敏原并使用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可有效控制症状。
部分患者存在自身抗体如抗IgE抗体,导致肥大细胞敏感性增高。这种情况可能与甲状腺疾病相关,表现为划痕后持续数小时的肿胀。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可用于难治性病例。
阿司匹林、青霉素等药物可能改变组胺代谢途径。此类患者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条索状风团,停用可疑药物后症状多可缓解。必要时可替换为对乙酰氨基酚等替代药品。
家族中有特应性疾病史者发病率增高3倍,与FLG基因突变导致的皮肤屏障缺陷有关。此类患者往往自幼发病,需长期使用润肤剂维持皮肤完整性。
划痕性荨麻疹患者应避免热水烫洗和酒精擦拭,选择棉质透气衣物。日常可补充维生素C和槲皮素等抗氧化剂,规律进行瑜伽等减压运动。记录发作时间与环境因素有助于识别诱因,症状持续超过6周需排查慢性荨麻疹可能。急性发作期间可联合使用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不同机制的抗组胺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