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儿童骨折后X线拍片的辐射危害总体可控,但需严格遵循防护原则。主要风险包括电离辐射潜在影响、短期重复检查累积剂量、特殊部位敏感度差异、设备参数设置不当、防护措施缺失。
现代数字化X线设备已显著降低单次检查剂量,儿童四肢拍片辐射量约0.001mSv,相当于3小时自然本底辐射。医疗机构需执行ALARA原则合理可行尽量低,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根据儿童体重调整千伏值和毫安秒。
甲状腺、性腺等辐射敏感部位需用铅橡皮遮盖,1mm铅当量防护可减少95%散射辐射。骨盆检查时女性儿童卵巢剂量可达1.2mSv,必须使用生殖腺防护罩。检查时注意固定体位,避免重复曝光。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建议儿童年有效剂量限值1mSv。临床随访中应优先考虑超声、MRI等无辐射检查,骨折愈合评估间隔不少于4周。多次CT检查的累积风险显著高于X线平片。
传统屏片系统皮肤入射剂量约0.3mGy,数字化DR系统可降低至0.05mGy。采用稀土滤线栅、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等新技术能进一步减少30%剂量。婴幼儿应选择专用儿科X线机,配备0.3mm焦点小焦点球管。
美国儿科放射学会指南强调获益风险比评估,疑似关节内骨折、生长板损伤等必须行X线检查。长骨中段骨折可通过临床检查初步判断,减少不必要的拍片。疑似虐待伤等法律需求除外。
儿童骨折影像检查后建议增加富含维生素C、E的抗氧化食物如猕猴桃、杏仁,促进自由基清除。恢复期保证每日500ml牛奶补充钙质,配合适度的负重训练促进骨痂形成。家长应记录检查次数及部位,携带既往影像资料避免重复检查。医疗机构需定期校准设备辐射输出量,技师应接受儿科放射专项培训,确保每次检查都采用儿童专用曝光参数和防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