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脊柱压缩性骨折后遗症可能包括慢性疼痛、驼背畸形、神经功能损害、活动受限、继发性骨质疏松等。
骨折愈合后局部应力改变或椎体不稳可能引发持续性腰背痛,疼痛程度与骨折严重性相关。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通过热敷缓解症状;若疼痛剧烈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对乙酰氨基酚或加巴喷丁等药物。
多节段椎体压缩会导致脊柱后凸角度增大,形成驼背外观。畸形可能压迫胸腔脏器,伴发呼吸困难症状。佩戴支具矫正、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可改善姿态,严重者需行椎体成形术或后路矫形固定术。
骨折碎片移位或椎管狭窄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表现为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等症状。需通过MRI评估压迫程度,轻度者采用甲钴胺营养神经,重度压迫需椎板减压手术。
腰背部僵硬及疼痛导致转身、弯腰等动作困难。康复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五点支撑法、猫式伸展等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
长期制动加速骨量流失,增加再骨折风险。骨密度检查确诊后需补充钙剂、维生素D,使用阿仑膦酸钠或地舒单抗抗骨质疏松治疗。
日常需保持适度户外活动接受日照,每日摄入800mg钙及400IU维生素D,选择游泳、慢跑等低冲击运动。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睡眠时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脊柱中立位。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警示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