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子宫内膜癌出血可能自行停止,但具有反复性和进展性特征,需结合病理分期综合评估。
早期可表现为间歇性点滴出血,出血量少时可能暂时停止。肿瘤侵蚀子宫内膜血管初期,出血多与月经周期紊乱相关,部分患者误认为月经不调。此阶段出血暂停不代表病情好转,需通过阴道超声和诊刮术明确诊断。
随着肿瘤浸润肌层,出血呈现持续性且难以自止。可能与肿瘤组织坏死、血管破裂有关,常伴随血性分泌物或大量出血。临床需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酚磺乙胺配合宫腔填塞止血,必要时输血治疗。
III-IV期患者出血多合并感染,止血效果差。肿瘤侵犯大血管时可导致致命性大出血,需紧急介入栓塞治疗。此时出血停止多提示循环衰竭前兆,而非病情缓解。
规范治疗后出血可控制,全子宫切除术后出血基本消失。放疗期间可能出现放射性膀胱炎导致的血尿,需与肿瘤出血鉴别。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治疗后出血复发是肿瘤进展的重要信号,尤其绝经后再次出血提示复发风险。PET-CT检查可发现早期复发灶,二次手术或靶向治疗如贝伐珠单抗可能控制出血。
日常需记录出血频率和量,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饮食注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K,推荐菠菜、猪肝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盆腔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筛查,五年生存率与早期诊断直接相关,异常出血持续3天以上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