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与胰腺癌在病理特征、恶性风险及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IPMN属于癌前病变,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胰腺癌多为导管腺癌,侵袭性强。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组织来源、影像学表现、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等方面。
IPMN是起源于胰管上皮的黏液分泌性肿瘤,病理分级分为低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胰腺癌中85%为胰腺导管腺癌,其余包括腺泡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IPMN具有明确的分级系统,而胰腺癌确诊时多为浸润性病灶。
IPMN在CT/MRI上表现为胰管扩张伴囊性病变,可见结节强化或主胰管扩张>10mm;胰腺癌典型表现为实性肿块伴胰管截断征,增强扫描呈"低密度影"。ERCP检查中IPMN可见黏液从十二指肠乳头溢出,胰腺癌则多显示胰管狭窄或闭塞。
分支型IPMN恶变率约15-20%,主胰管型可达60%;胰腺癌确诊时80%已发生转移。IPMN恶变危险因素包括壁结节>5mm、主胰管直径>10mm、增强实性成分等,胰腺癌无明确癌前阶段监测窗口。
无症状分支型IPMN可定期随访,主胰管型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癌标准治疗为根治性手术联合辅助化疗。IPMN术后5年生存率超70%,胰腺癌仅20-30%。IPMN监测方案包括每6个月MRI+EUS,胰腺癌术后需每3个月CT复查。
IPMN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胰腺癌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IPMN复发多表现为新发病灶,胰腺癌复发多为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IPMN患者需终身随访,胰腺癌治疗后2年内复发风险最高。
饮食管理建议低脂高蛋白饮食,限制红肉摄入;术后患者需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运动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训练,避免腹部撞击。监测期间出现体重下降、持续腹痛或黄疸需立即就诊。IPMN患者每年应进行糖耐量试验筛查糖尿病,胰腺癌患者需营养师介入预防恶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