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结肠癌早晚期判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分期,主要依据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
早期结肠癌常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或隐血阳性,症状轻微且间歇性出现;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消瘦贫血、腹部包块等,症状持续加重。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引发腰背部疼痛,转移至肝脏可能导致黄疸。
结肠镜是早期诊断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肿瘤形态并取活检;CT/MRI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和周围淋巴结状态,晚期需通过PET-CT排查远处转移。超声内镜对判断肠壁各层受累程度具有优势,胸部CT可发现肺转移灶。
TNM分期系统中,T1-T2代表肿瘤局限在肠壁肌层内属早期,T3-T4穿透肠壁为局部晚期。N0表示无淋巴结转移,N1-N2提示区域淋巴结受累。M1代表存在肝、肺等远处转移,是明确晚期标志。
CEA水平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肿瘤进展,但早期阳性率仅30%-40%。CA199异常升高需警惕肝转移,联合检测可提高监测敏感性。术后标志物再次升高往往预示复发转移。
骨扫描排查骨转移,脑MRI排查脑转移,腹腔镜探查腹膜种植转移。晚期患者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肝脏、腹膜、肺脏,多发性转移灶是判断晚期的关键依据。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高风险人群每3-5年复查。确诊患者需完善全身评估,早期病例可选择腹腔镜手术,晚期以全身治疗为主。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摄取量可降低发病风险,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随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