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子宫内膜癌可通过控制体重、调节激素、定期筛查、管理慢性病、减少环境暴露等方式预防。子宫内膜癌通常由雌激素水平异常、肥胖、糖尿病、遗传因素、长期无排卵等原因引起。
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脂肪组织会促进雌激素合成。保持BMI在18.5-23.9之间,通过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和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兰花控制体脂率。避免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
长期单一雌激素刺激易诱发内膜病变。围绝经期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雌孕激素联合替代疗法。口服避孕药使用超过1年可降低风险,但需排除血栓病史。避免自行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典型预警信号。高危人群每年需做经阴道超声检查内膜厚度,异常者行诊断性刮宫。Lynch综合征患者建议25岁起每1-2年进行内膜活检,可考虑预防性子宫切除。
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风险增加2-4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1mmol/L以下,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内。二甲双胍可能具有抗癌作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炎症水平。这两种药物需遵医嘱使用。
长期接触双酚A等环境雌激素会增加风险。避免使用含塑化剂的塑料餐具,选择玻璃或不锈钢材质。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卷心菜、芥蓝帮助代谢环境雌激素,每日摄入量不少于200克。
预防子宫内膜癌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机制。饮食上增加全谷物和深海鱼类摄入,限制红肉至每周500克以内。坚持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每周3次瑜伽或普拉提改善盆腔血液循环。40岁以上女性建议记录月经周期变化,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及时就诊。保持良好睡眠习惯和情绪管理,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影响激素平衡。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烟草中致癌物可通过血流影响子宫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