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新生儿肺炎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氧疗支持、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和环境调节等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通常由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吸入性因素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肺炎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G、头孢曲松或阿米卡星。病毒性肺炎以对症支持为主,严重者可考虑使用更昔洛韦。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交叉感染。
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给予氧疗,采用鼻导管或头罩吸氧,维持氧饱和度在92%-95%。严重呼吸窘迫需考虑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同时进行血气分析监测。
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清理呼吸道。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或支气管扩张剂可改善通气,痰液黏稠时可加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
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母乳喂养者需保持母亲营养摄入。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每日热量需达到100-120kcal/kg。静脉营养适用于重症患儿,需监测电解质平衡。
维持室温24-26℃,湿度55%-65%。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患儿前后需规范洗手。母婴同室需控制探视人数,避免交叉感染。
新生儿肺炎护理需注重喂养体位管理,采用30度斜坡卧位可减少胃食管反流。每日监测体温、呼吸频率和喂养量,记录大小便次数。恢复期可进行抚触和被动运动,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出现呼吸暂停、发绀或喂养困难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出院后定期随访胸片和肺功能,预防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