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婴儿呛奶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主要与喂养姿势不当、胃食管反流、喉部发育不全、呼吸道防御功能弱、病原体感染等因素有关。呛奶后需立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头低位拍背,观察呼吸状态,必要时就医。
平躺喂奶易导致乳汁流入气道,正确姿势为头部抬高15-30度。哺乳后竖抱拍嗝20分钟,减少胃内压。若发生呛奶,迅速将婴儿转为俯卧位,用掌根叩击肩胛骨中间位置5次。
婴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可能引发胃内容物反流。表现为频繁吐奶、哭闹拒食,可能与食管裂孔疝有关。建议少量多次喂养,使用防胀气奶瓶,哺乳后保持直立位1小时。
喉软化症或气管食管瘘患儿更易发生呛咳,伴随喘鸣音、呼吸困难。需通过喉镜或造影确诊,轻度病例随成长自愈,严重者需行喉成形术或瘘管修补术。
早产儿咳嗽反射弱,呛奶后乳汁滞留易滋生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风险增加,表现为发热、呼吸急促。需行胸部X线检查,确诊后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等抗生素。
呛入的乳汁破坏气道纤毛功能,增加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概率。典型症状包括三凹征、血氧饱和度下降,严重者需氧疗或机械通气。预防重点在于规范喂养流程,避免强迫进食。
日常需选择适合流速的奶嘴,喂奶间隔2-3小时,每次喂养量不超过胃容量约150ml/kg。呛奶后48小时内密切监测体温和呼吸频率,出现嘴唇发绀或呼吸频率>60次/分钟需急诊处理。哺乳期母亲应避免进食易过敏食物,保持婴儿鼻腔通畅,定期进行育儿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