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ABO溶血症患儿可能出现黄疸、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疸。该病可通过光疗、输血、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与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染是该病典型表现。胆红素水平升高速度较快,需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液检测确诊。轻度病例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每2-3小时哺乳一次。
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下降,表现为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可能与抗A/B抗体持续破坏红细胞有关,通常表现为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血红蛋白低于100g/L时需考虑输注洗涤O型红细胞。
未结合胆红素超过340μmol/L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发嗜睡、肌张力低下等神经系统症状。换血疗法是预防核黄疸的关键措施,采用双倍血容量换血可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
母体产生的IgG型抗A/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可能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引发溶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如丙种球蛋白可通过阻断抗体作用减轻溶血程度。
严重溶血可导致听力障碍或运动发育迟缓。定期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和神经发育评估至关重要。苯巴比妥等酶诱导剂可促进胆红素代谢,需在新生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母乳喂养时需监测黄疸变化,母婴血型不合者产后72小时内应每日检测胆红素。适当进行阳光照射时需避免紫外线伤害,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柔和光线。贫血恢复期可补充铁剂和维生素E促进造血,定期复查血常规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