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控制、中医调理、饮食管理和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痛风通常由嘌呤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遗传因素、肥胖和肾脏排泄障碍等原因引起。
减少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含有较高嘌呤。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导致代谢紊乱。每日饮水量建议20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肥胖者需通过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逐步减重,每周运动3-5次。
急性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秋水仙碱缓解疼痛。降尿酸药物包括别嘌醇、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需长期规律服用。药物使用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或肝功能异常,需定期复查血尿酸及肝肾功能。
土茯苓、萆薢等中药配伍可利湿泄浊,需中医师辨证施治。针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改善局部循环。外敷金黄散或四黄膏可缓解关节红肿热痛,每日换药1次。
限制动物内脏、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每日嘌呤摄入控制在150mg以下。增加低脂乳制品、樱桃等碱性食物摄入。烹饪方式优先选择清蒸、水煮,避免油炸或烧烤产生有害物质。
每3个月检测血尿酸水平,理想值应维持在300μmol/L以下。关节超声或双能CT可早期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需同步监测血压血糖,控制代谢综合征进展。
痛风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意识,避免盲目追求"断根"偏方。低嘌呤饮食应包含燕麦、绿叶蔬菜等膳食纤维,限制每日红肉摄入在100g以内。运动建议采用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性方式,关节急性炎症期需制动休息。日常可饮用苏打水中和尿液pH值,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出现关节畸形或痛风石破溃时,需考虑关节镜清理术或尿酸氧化酶注射等专科治疗。保持治疗依从性可使80%患者实现临床无症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