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血液传播、间接接触和医源性感染五种途径传播。
梅毒螺旋体通过性行为过程中的黏膜或皮肤微小破损进入人体,无保护性交感染风险最高。生殖器溃疡期传染性极强,即使使用避孕套也可能因溃疡部位外露导致传播。早期梅毒患者性接触传染概率达30%-60%,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及口交等行为。
妊娠期梅毒螺旋体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未经治疗孕妇传播率可达80%。分娩过程中产道接触活动性病灶也可造成新生儿感染。母乳喂养时乳头皲裂出血可能成为传播途径,建议活动期梅毒母亲暂停哺乳。
输入潜伏期梅毒患者的血液或血制品可导致感染,窗口期献血者可能造成传播。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是高风险行为,梅毒螺旋体在注射器中可存活数小时。纹身、穿耳等有创操作使用污染器械同样存在感染风险。
接触活动性梅毒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物品可能感染,如共用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口腔黏膜破损时接吻可能传播,二期梅毒患者唾液中可检出病原体。该途径传播概率较低,但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特别注意。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体液时发生职业暴露可能感染,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可造成传播。牙科治疗中高速手机可能产生含病原体的气溶胶。输血前严格筛查、规范消毒流程可有效阻断该传播途径。
预防梅毒传播需坚持安全性行为并使用避孕套,妊娠期应常规进行梅毒筛查。避免共用注射器和个人卫生用品,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出现可疑症状或高风险暴露后,应及时进行TPPA和RPR检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阻断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