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肺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止咳化痰、氧疗、补液支持、并发症管理等方式治疗。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环境刺激、基础疾病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肺炎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病毒性肺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合用药。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咳嗽咳痰严重者可选用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物,发热超过38.5℃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胸闷气促患者需评估血氧饱和度,必要时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氧合。
每日饮水1500-2000ml稀释痰液,保持室内湿度50%-60%。采用半卧位休息减轻呼吸困难,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饮食选择高蛋白流质食物如牛奶、蒸蛋,避免辛辣刺激。
吸烟者需立即戒烟,糖尿病患者需强化血糖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规范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维持血压稳定。免疫力低下者需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
治疗3天后需复查血常规和胸片,观察病灶吸收情况。若出现咯血、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表现,需警惕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重症肺炎可能需转入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肺炎预后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密切相关。青壮年无合并症者通常2-3周可痊愈,老年患者恢复期需持续1-2个月。康复阶段建议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每周3次快走或游泳增强肺功能。日常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雾霾天气外出佩戴N95口罩。出现持续低热、体重下降需排查肺结核或肺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