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毛囊炎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局部护理、免疫调节、手术引流、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控制,多数患者能达到临床治愈。毛囊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皮肤屏障破坏、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侵入毛囊引发炎症,表现为红肿脓疱。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严重时口服头孢氨苄或克林霉素。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挤压。
糠秕孢子菌等真菌感染可能导致慢性毛囊炎,常见于胸背部。使用酮康唑洗剂或联苯苄唑乳膏局部涂抹,顽固病例需口服伊曲康唑。穿透气棉质衣物减少闷热环境。
剃须、脱毛或衣物摩擦破坏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建议使用电动剃须刀替代刀片刮剃,脱毛后立即涂抹舒缓乳液。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或护肤品。
青春期雄激素分泌旺盛或糖尿病患者易发毛囊炎。控制血糖水平,调节油脂分泌可选用丹参酮胶囊或维生素B6。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内分泌科协同治疗。
HIV感染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可能出现顽固性毛囊炎。需检测CD4细胞计数,必要时采用胸腺肽注射增强免疫力。合并疱疹病毒感染时需加用阿昔洛韦。
毛囊炎患者日常应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高温多汗环境。饮食减少高糖高脂摄入,增加锌元素如牡蛎、坚果和维生素A如胡萝卜、菠菜补充。每周3次有氧运动增强体质,但运动后需及时清洁皮肤。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或伴随发热者需皮肤科就诊排除毛囊角化病等特殊类型,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多数患者规范治疗4-8周后症状可完全消退,但存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