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乳腺癌放疗的损伤程度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放疗剂量、照射范围及个体耐受性。常见损伤包括皮肤反应、疲劳、淋巴水肿、心肺影响、长期组织纤维化。
放疗区域皮肤可能出现红斑、干燥、脱屑或溃疡,通常发生在治疗2-3周后。使用无刺激性保湿剂如凡士林,避免阳光直射和摩擦。症状多在疗程结束后2-4周缓解,严重者需外用抗生素软膏莫匹罗星预防感染。
60%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疲劳,与放射线影响代谢和免疫系统有关。保持每日30分钟低强度运动如散步,配合高蛋白饮食鸡蛋、鱼肉、豆制品可缓解症状。疲劳感多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逐渐消退。
腋窝放疗可能损伤淋巴管导致上肢肿胀,发生率为10-30%。需避免患侧肢体抽血或测血压,每日做抬臂伸展运动。专业淋巴引流按摩和压力袖套可降低30%水肿风险,严重者需进行间歇气压治疗。
左侧乳腺癌放疗可能波及心脏和左肺下叶,长期可能增加冠心病和肺纤维化风险。现代调强放疗技术已使心脏受照剂量降低至5Gy以下,配合心功能保护药物如卡维地洛可进一步减少损伤。
放射线可能诱发肋骨骨折或第二原发癌,但发生率低于3%。定期进行骨密度监测和乳腺MRI检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预防骨质流失。保乳术后放疗的10年局部复发率可控制在5-8%。
放疗期间建议每日摄入2000ml水分,选择清蒸鱼、西兰花等抗氧化食物。治疗结束6个月内避免游泳和桑拿,每3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出现持续咳嗽或胸痛需立即进行胸部CT检查,专业康复训练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保乳患者应坚持每年乳腺钼靶检查,术后5年内每6个月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