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吗啡的使用并不必然导致终身依赖,其是否需要长期使用取决于疾病类型、疼痛管理目标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短期镇痛需求、癌痛阶梯治疗、非癌性慢性疼痛管理、药物耐受性评估、多模式镇痛替代是临床常见决策因素。
术后或创伤性疼痛通常仅需短期使用吗啡,随着组织愈合可逐步减停。急性疼痛期一般持续3-7天,采用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模式,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可减少吗啡用量。疼痛强度降至3分以下视觉模拟评分时开始阶梯式减量。
晚期癌痛患者可能需长期使用吗啡,但需遵循WHO三阶梯原则。中度疼痛首选弱阿片类如可待因,重度疼痛才使用吗啡。通过透皮贴剂如芬太尼或缓释片维持血药浓度稳定,配合爆发痛解救方案。疾病缓解期可尝试减量。
非恶性慢性疼痛应优先考虑非阿片类药物,吗啡仅作为最后选择。神经病理性疼痛推荐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纤维肌痛综合征可采用度洛西汀。每月需评估功能改善情况,连续使用3个月无效需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药物耐受,需区分生理依赖与成瘾。采用药物假日策略,交替使用不同机制镇痛药如曲马多。联合硬膜外阻滞或神经毁损术可降低口服吗啡需求。出现异常用药行为时应转诊疼痛心理专科。
现代疼痛管理强调联合物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介入技术。射频消融治疗骨关节痛,脊髓电刺激用于神经痛,针灸缓解肌筋膜疼痛。运动疗法如水中太极可改善慢性腰痛,这些方法均能减少阿片类药物依赖。
规范化的疼痛评估和个体化用药方案是避免吗啡终身使用的关键。建议建立疼痛日记记录用药效果,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饮食方面注意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补充钙镁制剂缓解神经兴奋性。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物理治疗师指导下的核心肌群训练能增强脊柱稳定性。出现撤药反应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量,配合可乐定缓解戒断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