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病毒性肝炎可能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保肝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疫苗接种等方式治疗。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感染方式,生食海鲜、饮用未煮沸水源、不良卫生习惯均可导致感染。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需隔离患者并加强排泄物消毒。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输血、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共用注射器、母婴垂直传播是常见途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聚乙二醇干扰素可用于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性行为传播。无保护性接触、多性伴侣等行为增加感染风险。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阻断传播,妊娠晚期使用替诺福韦可降低病毒载量。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医疗操作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可能与医疗机构管理不规范、操作流程缺陷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术后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推广安全注射技术。
均衡饮食以低脂高蛋白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适度活动;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乙肝携带者每3-6个月复查病毒载量;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家庭成员建议接种疫苗;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