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女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发热及黏液脓血便。肠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药物刺激及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
腹痛是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隐痛。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痉挛,疼痛程度与炎症范围相关。轻度肠炎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者需用解痉药物。
肠炎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水样或糊状。肠道黏膜受损导致水分吸收障碍,伴随电解质丢失。需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血性腹泻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等严重病变。
表现为便意频繁却排便量少,伴有肛门坠胀感。直肠炎症刺激排便感受器导致假性便意。该症状在细菌性痢疾中尤为典型,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
感染性肠炎常出现38℃以上发热,伴随寒战、乏力。病原体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体温超过39℃需警惕败血症,应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
粪便中混有黏液、脓液或新鲜血液,提示肠道黏膜溃疡形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见特征性血性腹泻,需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变范围。长期便血可能导致贫血。
肠炎患者应选择低纤维、低脂的清淡饮食,如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乳制品摄入。适量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慢性肠炎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