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皮疹特点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过敏性紫癜的皮疹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对称分布的紫红色瘀点或瘀斑,可伴有瘙痒或疼痛,通常由免疫复合物沉积、毛细血管炎症、血小板功能异常、感染诱发、药物过敏等原因引起。

1、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是过敏性紫癜的核心发病机制。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形成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渗形成特征性紫癜。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严重时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

2、毛细血管炎症:

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脆性增加。病理检查可见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这种非特异性血管炎改变可解释皮疹的压之不褪色特征。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下肢抬高有助于减轻血管内压力。

3、血小板功能异常:

虽然血小板数量通常正常,但部分患者存在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异常活化的血小板会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加剧血管损伤。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皮疹分批出现、新旧瘀斑并存的特点。可考虑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

4、感染诱发:

链球菌感染是儿童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诱因,约占30%病例。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也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触发异常免疫反应。皮疹常在感染后1-3周出现,多先于其他系统症状。清除感染灶对预防复发尤为重要。

5、药物过敏: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通过半抗原机制诱发超敏反应。这类药物相关性紫癜的皮疹往往分布更广泛,可能累及躯干和上肢。停用可疑药物后皮疹通常逐渐消退,严重者需要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过敏性紫癜患者日常需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新发出血点。饮食宜清淡,适当增加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柑橘类水果、猕猴桃等,有助于改善血管脆性。急性期每日记录皮疹变化情况,观察是否出现关节肿痛、腹痛等系统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复查尿常规。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应避免长时间站立加重下肢血液循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