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骨质疏松导致的腰椎压缩性骨折通常由骨量减少、外力作用、激素水平变化、营养缺乏、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钙剂补充、抗骨质疏松药物、支具固定、椎体成形术、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
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结构破坏,轻微外力即可导致椎体压缩。日常需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合成,严重者需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
跌倒、搬重物等垂直压力易引发椎体前缘楔形变。急性期需卧床2-4周,疼痛缓解后佩戴硬质腰围保护,避免久坐久站。建议居家环境安装防滑垫,浴室增设扶手。
绝经后雌激素下降加速骨流失,男性睾酮减少同样影响骨代谢。女性可考虑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男性需检测睾酮水平,必要时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长期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影响骨矿化。每日应保证800-1200毫克钙摄入,优选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维生素D不足者可短期补充胆钙化醇,定期监测血钙水平。
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状态会促进骨吸收。需控制原发病病情,合并严重疼痛或神经压迫症状时,可考虑椎体后凸成形术或经皮椎体成形术恢复椎体高度。
骨折恢复期应进行渐进式腰背肌训练,初期以仰卧位抬臀、踝泵运动为主,6周后逐步增加桥式运动、跪位平衡练习。饮食上增加三文鱼、黑芝麻等高钙食物,避免过量咖啡因及高盐饮食。建议每半年进行骨密度检测,长期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降低再骨折风险。出现持续腰痛、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需及时复查脊柱X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