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李爱国 主任医师

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需根据患者类型及并发症情况制定,主要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理想控制范围为空腹血糖4.4-7.0毫摩尔每升、餐后血糖<10.0毫摩尔每升、糖化血红蛋白<7.0%,具体目标需结合年龄、病程、合并症等因素调整。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成人糖尿病患者建议控制在4.4-7.0毫摩尔每升。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可适当放宽至5.0-8.3毫摩尔每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在3.3-5.3毫摩尔每升。监测时应于晨起未进食8小时后采血,避免前夜饮食或运动干扰结果。

2、餐后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10.0毫摩尔每升,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胃肠手术后或脆性糖尿病患者需关注餐后1小时血糖波动,建议采用分餐制并配合短效胰岛素控制。老年患者餐后目标可放宽至<11.1毫摩尔每升,但需警惕高渗状态风险。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普通成人控制目标为<7.0%。年轻患者无并发症时可设定更严格目标<6.5%,而预期寿命有限或低血糖高风险人群可接受<8.0%。每3-6个月检测一次,贫血患者需用果糖胺替代检测。

4、特殊人群标准:

儿童1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目标为<7.5%,需兼顾生长发育需求。透析患者因红细胞寿命缩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低估实际血糖水平。认知功能障碍者需简化监测方案,重点关注避免低血糖事件。

5、动态监测指标:

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提供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数据,建议1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TIR>70%。同时需关注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4%和血糖变异系数<36%,这些指标能更全面评估血糖控制质量。

糖尿病患者除定期监测血糖指标外,应保持均衡饮食结构,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量45%-60%,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抗阻训练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注意足部护理与口腔卫生,每年进行眼底、肾功能及神经病变筛查。建立规律的血糖监测记录,就诊时携带完整数据供医生评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