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心肌梗塞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炎症反应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
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心肌梗塞最常见的直接诱因。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或内部脂质核心增大时,在血流剪切力作用下易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和胶原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损伤处并释放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最终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这一过程可在数分钟内完成,造成心肌持续性缺血坏死。
冠状动脉异常收缩可导致血管腔暂时性狭窄或闭塞,常见于吸烟、寒冷刺激或精神应激时。严重痉挛即使无显著斑块也可能引发心肌梗塞,多见于变异性心绞痛患者。
动脉壁慢性炎症会加速斑块不稳定化。巨噬细胞浸润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削弱纤维帽结构;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升高时,心肌梗塞风险增加2-3倍。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长期卧床或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自发性血栓。部分心肌梗塞患者可检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获得性血栓前状态。
预防心肌梗塞需综合控制危险因素:每日摄入300-500克新鲜蔬菜水果补充抗氧化剂;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严格监测血压血糖,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戒烟可显著降低斑块炎症活性。突发持续性胸痛超过20分钟应立即呼叫急救,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内。